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组织企业大师、学校名师、教育专家等,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工序流程、典型项目,绘制能力图谱,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创新课业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评价权重,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创新
理实一体化数字课程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数字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操作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再到实际生产中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求。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践操作情况,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虚实一体化数字课程
突破实践教学限制,对于一些高成本、高风险、高难度的实践教学内容,虚实一体化数字课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安全、低成本的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如在化工、航空等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进行危险工艺操作训练,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教学成本。
打破地域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不同学校、企业的虚拟实验室和教学资源,拓宽视野,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产研一体化数字课程
产研一体化数字课程强调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的有机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在企业导师和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思专一体化数字课程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行业先进人物的事迹、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班会、职业素养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以智能提升教学精准度与效率
人工智能(AI)通过数据驱动、个性化适配等特性,破解职业教育 “因材施教难、技能评估难、资源匹配难” 等痛点,为新双高建设提供智能化支撑。
智能实训与动态评估:AI结合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技术,在实训过程中实时监测学生操作规范(如电工接线的步骤误差、数控加工的参数偏差),即时反馈纠错;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能掌握趋势,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依据,推动实训教学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
元宇宙教学模式:以虚实融合突破实践教学边界
在化工、矿山、航空等专业,通过元宇宙构建虚拟生产车间,学生可反复演练爆炸应急处理、高空设备检修等高危操作,既保证安全,又降低实训耗材成本(如减少化工原料浪费),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安全与成本双约束”,提升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依托元宇宙的共享平台,不同院校、企业的师生可进入同一虚拟场景开展协同实训(如多地学生共同参与一条虚拟汽车生产线的组装流程),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实训资源(如共享企业的核心生产工艺虚拟场景),助力“中国特色” 职业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可控碎片化教学模式:以灵活适配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可控碎片化模式通过“微内容+精准管控”,平衡学习的灵活性与系统性,为新双高建设提供适配性支撑,尤其契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将课程拆解为5-15分钟的微模块(如汽修专业的 “轮胎动平衡调试” 微视频、护理专业的 “静脉穿刺关键步骤” 动画),学生可利用工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后台通过算法记录学习进度,自动推送后续内容,确保学习的连贯性,解决 “工学矛盾” 导致的学习中断问题。
聚焦技能痛点的精准补位:通过分析学生的实训错题、考核薄弱项,定向推送碎片化补学内容,实现 “哪里不会补哪里”,提高技能提升的效率,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
针对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将最新技术标准、行业动态制作成碎片化微课程,通过平台即时推送,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强化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动态响应”能力。
学习者中心模式:激发学习内驱力与创造力 学习者中心模式通过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为新双高建设提供动力机制支撑。
基于项目的自主探究学习:围绕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制定方案、实操验证,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提供资源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契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如想成为“智能制造工程师”),引导其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参与对应的企业项目,甚至自主发起 “技术改良” 课题,将学习与职业发展深度绑定,激发长期学习动力,为产业输送 “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 的人才,强化职业教育的 “支撑发展” 功能。
评价创新
专业能力图谱:精准定位与靶向培养
专业能力图谱可以清晰界定各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明确不同层级的能力标准。如某技术大学以《生物化学》课程能力图谱开发为例,展示了从基础到高阶的7个层级能力,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使课程与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通过动态更新能力图谱,实时跟踪学生的能力提升轨迹。基于学习算法构建能力量化模型,将学生的技能、知识、素养转化为可视化能力雷达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弥补能力短板,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习者数字画像:全面了解与精准施教
学习者数字画像通过整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职业素养等多维度数据,为每个学生绘制全面、立体的画像。如某学院开发的“一生一库” 学生教育培养全链条评价系统,涵盖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形成实时的学生成长画像,使教师和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学习者数字画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画像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趋势,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评价数据挖掘:发现规律与科学决策 评价数据挖掘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提供客观、全面的依据。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如某学院构建的“四维” 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 “德、技、能、为” 四个维度的评价数据挖掘,全面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发展战略制定:评价数据挖掘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数据以及本校学生的评价数据,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学生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如某职业学院的评价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重点专业群毕业生入职中国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比25%以上。
新双高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学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电话:400-0066-915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宝能创业中心8层